随着容器技术的成熟,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业务系统迁移到容器化平台(如 Kubernetes)。容器化带来了环境一致性、快速交付、弹性伸缩等优势,但在业务系统场景下,仍需谨慎规划和设计。本文结合实际经验,总结了业务系统容器化部署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和最佳实践,覆盖架构设计、部署运维、安全合规以及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,供企业参考。
无状态服务设计:
业务系统中可容器化的服务应尽量无状态,所有会话或状态信息通过外部存储(Redis、数据库、对象存储)管理。这样可以实现任意节点扩缩容和快速恢复。
例如:
服务类型 | 容器化策略 | 存储策略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API 网关 / 微服务 | 无状态 | 不依赖容器存储 | 可以随意扩容、滚动升级 |
Redis / Memcached | 有状态 | PV + PVC | 状态存储外部化,可恢复 |
MySQL / PostgreSQL | 有状态 | 专用数据库集群 | 核心数据不直接依赖 Pod 生命周期 |
有状态服务设计:
对数据库、消息队列等必须有状态的服务,优先使用云原生服务或企业级专用集群。若必须容器化:
livenessProbe
:判断容器是否存活,避免死锁服务占用资源,保证 Pod 死锁/启动失败时被重启。
readinessProbe
:判断容器是否可对外提供服务,避免流量发送到未就绪实例。
startupProbe
:针对启动慢的应用,防止容器被平台错误杀掉。
livenessProbe:
httpGet:
path: /healthz
port: 8080
initialDelaySeconds: 30
periodSeconds: 10
readinessProbe:
httpGet:
path: /ready
port: 8080
initialDelaySeconds: 5
periodSeconds: 5
例如:
/healthz
接口返回状态码 200 表示健康。所有配置应外部化:
ConfigMap
管理非敏感配置。Secret
管理赖容器内存。密码、证书、API Key 等敏感信息。避免将配置写入镜像,保证同一镜像可用于不同环境(开发、测试、生产)。
支持动态配置更新(Rolling Update + ConfigMap/Secret 热更新机制)。
apiVersion: v1
kind: ConfigMap
metadata:
name: app-config
data:
LOG_LEVEL: "INFO"
API_ENDPOINT: "https://api.example.com"
apiVersion: v1
kind: Secret
metadata:
name: app-secret
data:
DB_PASSWORD: "ChangeMe123"
日志:
监控:
业务系统部署必须支持蓝绿部署或金丝雀发布,避免全量更新导致系统不可用。
CI/CD 流程要提供“一键回滚”:
示例:
使用 ArgoCD 或 FluxCD 管理 GitOps 流程,结合 Deployment 的 maxUnavailable 和 maxSurge 控制滚动升级。
配置合理的 requests
(保底资源)与 limits
(上限资源),避免 Pod 争抢 CPU/内存。
resources:
requests:
memory: "512Mi"
cpu: "500m"
limits:
memory: "1Gi"
cpu: "1"
对关键服务进行性能基准测试,确保在资源受限时也能满足 SLA。
示例:
对高并发 API 服务,CPU requests 设置为 50-70% 平均负载,limits 设置为 1.5-2 倍高峰负载。
使用 Vertical Pod Autoscaler 对服务进行垂直扩容优化。
自动扩缩容(HPA/VPA)虽然方便,但业务系统仍需根据历史业务高峰做容量规划,避免资源不足或浪费。
对关键组件设置最小副本数,保证基础吞吐能力。
apiVersion: autoscaling/v2
kind: HorizontalPodAutoscaler
metadata:
name: api-hpa
spec:
scaleTargetRef:
apiVersion: apps/v1
kind: Deployment
name: api-deployment
minReplicas: 3
maxReplicas: 10
metrics:
- type: Resource
resource:
name: cpu
target:
type: Utilization
averageUtilization: 70
示例:
默认 Kubernetes 网络全通,生产环境必须配置 NetworkPolicy 限制服务间访问。
# 只允许 frontend Pod 调用 API Pod,提高安全性。
apiVersion: networking.k8s.io/v1
kind: NetworkPolicy
metadata:
name: allow-api-ingress
spec:
podSelector:
matchLabels:
app: api
ingress:
- from:
- podSelector:
matchLabels:
app: frontend
对复杂微服务系统,引入 Service Mesh(如 Istio、Linkerd):
PVC 用于有状态应用,但核心数据仍需独立备份到异地或云存储。
数据库定期快照、异地容灾。
业务系统关键配置文件和证书同步备份。
示例:
使用 Velero 对 Kubernetes 资源和 PV 进行集中备份。
核心数据库结合异地同步和 RPO/RTO 策略。
镜像必须来源可信,推荐企业内部镜像仓库。
上线前进行漏洞扫描(如 Trivy、Clair)。
多阶段构建减少镜像体积,去除编译工具。
避免容器以 root 用户运行。
Pod 安全策略(PSP / OPA Gatekeeper)限制权限、CPU/Memory 限制、卷挂载权限。
可启用 seccomp、AppArmor、SELinux 加强安全防护。
所有变更必须可追溯,审计操作记录保留一段时间。
RBAC 权限控制,防止不同角色执行敏感操作。
开发阶段在容器化环境测试,避免上线环境差异问题。
建立 DevOps 流程,实现端到端自动化.
业务系统可采用混合部署:
业务服务容器化,避免"一刀切"迁移,逐步迁移,降低风险。
容器化不是万能,团队仍需具备运维和排障能力。
排障技能:
查看 Pod 日志 (kubectl logs
)
查看事件 (kubectl describe pod
)
进入容器排查 (kubectl exec
)
使用监控/追踪系统诊断链路问题
循序渐进迁移:业务系统容器化应从低风险模块入手,逐步扩展。
平台稳定性与应用架构同样重要:不能简单将传统架构直接搬到容器。
上线前演练:
遵循“三化”原则:
容器化为业务系统提供了灵活的部署、快速交付和可扩展能力,但成功落地需要多维度的规划和实践。只有在架构设计、运维流程、安全策略、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考虑,核心系统才能在部署、监控、运维环节实现更高效、更高质量。